——记渝北区致富带头人
王清林,男,中共党员,现年60岁,原渝北区统景镇民权村党总支书记,其所在的民权村位于渝北区统景镇东北部,是以中华名果“梨橙2号”闻名的柑桔产业大村。10年前,民权村农民人均收入仅2712元,10年后民权村农民人均收入12906元,民权村率先致富,取得这一骄人的成绩,离不开致富带头人王清林。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2003年,现在的民权村由原紫金村、民权村、山堡村合并而成,原三个村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他所在的原民权村一直发展柑桔种植,经济状况较好,而其他两个村经济比较落后,社会矛盾也十分突出。合并后,面对比较复杂的局面,他坐下来冷静思考,怎么样才能解决好目前村里面的问题,“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他心中一直坚信的理念,只要让群众富了,才能解决好一切问题。怎么才能让群众摆脱贫困面貌,他认为还是采用“老办法”,种植柑桔。
发动群众种植柑桔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以前群众种植柑桔,没有赚到钱不说,反而还亏了。再发动群众,会有人响应吗?他心中犯着嘀咕,但是,再难,也要办,也许现在群众会不理解,今后群众会拥护的,他始终坚持着这样的信念。发动群众不容易,那么就先发展党员,让党员同志先行动起来,做好示范带头作用。党员也不是那么容易接受的,他就挨家挨户做工作,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白天忙挖土施肥没时间,就利用晚上的时间做工作;同时,给他们算一笔经济帐,一亩土地种粮食,一年也最多也只有1000元收入,费时费力,而种柑桔,一亩土地最少也有3000元的收入,每年成本投入也只有种粮食的1/4,通过这样耐心细致的工作,有党员抱着试试的态度同意了种植柑桔。王清林看见有人响应后,更不敢懈怠。他不顾严重类风湿病的困扰,上北下南,跑东走西,率领其他村干部到奉节、到江津等地学习其它地方先进的种植经验,并选购优良苗木回村种植,没有资金,跑银行贷款,争取镇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当党员干部的柑桔硕果丰收时,他笑了,自己付出的劳动没有白费。当年,柑桔市场较好,跟着他种植柑桔的党员也笑了,纷纷盖起了楼房,买起了家电。“眼红了”的群众,纷纷找上门来,要求种植柑桔,让他帮忙。他看着群众这种主动的局面,感到万分欣慰,同时也感觉到自己身上的责任更加重了。
抢抓机遇,开拓创新
为了不辜负群众对他的信任,他积极帮助群众协调资金,选购种苗,传授技术。随着中央政策对农村的大力倾斜,给农业发展带来良好契机,这下他心“野”了,不再满足于家庭作坊式的种植生产,积极响应中央号召,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农村土地集约化道路。他自己承包了800亩土地种植柑桔,把农村剩余劳动力集中起来,把撂荒地利用起来,他坚信在广阔的农村天地,大有作为。面对日益发展的柑桔种植,农村基础设施却显得薄弱了。面对中央对农村的大力扶持,各级党委、政府也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他抓住这有利时机,组织村民兴修水利,新建占地约140亩的小型水库,能解决全村60%柑桔种植土地的灌溉用水;新修公路12公里,已经硬化7.5公里,正在实施的有4公里;打好人行便道20公里,解决了村民上坡下地的出入问题。
畅通销售渠道,带领群众致富
随着种植规模的增大,他却发“愁”了,他想起以前柑桔滞销的时候,农民亏损时砍掉果树时无奈的表情,他揪心的痛,现在柑桔市场还比较好,如果今后市场没有这么好了,该怎么办?柑桔种植已经发展起来了,不可能再让群众重蹈覆辙,面对目前的情况,没有后路可以退了。他跑政府,寻求政策支持;跑银行,寻求资金支持;跑专家,寻求技术支持;跑市场,寻求商家支持。在他不断努力的结果下,借鉴其它地方先进经验,作出了重要决定树“两个品牌”。一是树立柑桔品牌。在他带动下,全村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在区农业局果技专家指导下开始了高接换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通过高换把一大批经济效益低下、树势衰弱的柑桔老果树进行了品种更换,换成了品质优良的清家、奈维林娜脐橙,大幅度提高了果实品质和经济效益。全村柑桔良种率已经达到95%以上,脐橙售价在每市斤3元以上,给农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入。在08年,优质品种“梨橙2号”更是获得了中华名果的称号,打出了第一张品牌。二是树产品品牌。在渝北就一定知道有个统景,在统景就一定知道有个王清林,这是他给自己定下的目标。随着知名度的集聚提升,来找他买柑桔的商家越来越多,也给他及民权村的群众们带来实惠,在遇到柑桔滞销的情况下,王清林所在民权村的柑桔却卖得异常的好,这给他带来思考,“好酒也要吆喝”,有这么好的品种,也应该要有一个好的产品品牌来支撑。他成立了王清林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注册了“王清林”商标,用“王清林”这个品牌打好民权柑桔的第二张品牌。这样一来,从选苗栽种到科学管理再到包干销售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永不停息,不断探索
民权村多年来柑桔种植的成功经验,使中和等村“领头人”坐不住了,为什么民权柑桔能获得成功,我们就不能呢?于是纷纷仿效,从而使统景镇的中和、平安、胜利、合理、龙安等村也形成了规模种植柑桔,起到了良好的辐射带动作用。他思考得更多了,在目前的状况下,要不了几年,其它村就会有可能超过我们民权村,还有没有更多的办法来为群众增收致富呢?农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着“一亩三分地”就只能吃土地,看来,只有在土地上下功夫。他在实践中摸索,他看着自己住房旁边果树下圈养的大母鸡,灵光一闪,既然家家户户都在自己住房旁边圈养土鸡,为什么就不能把这个方法扩大来想呢?他想到就做到,在自己承包的其中120亩土地上搞围栏养殖,实现空中地上双重发展,养鸡可以吃掉虫子,减少害虫对果树的侵扰,鸡粪可以当肥料,增加果树的营养,并且这样喂养的土鸡价格高,销路好,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真是一举两得啊!
致富不忘众乡亲,大家富才是真正的“富”
这是他对群众的承诺,也是交给组织的答卷。他组建果品营销协会,解决果农后顾之忧。协会广泛吸收柑桔大户和果农参加,采取了统一收购标准,统一收购价格,统一包装贴牌,统一对外销售的“四个统一”措施。常年聘请了20余名村民对承包的果园进行管理,高峰时有100余人,从而解决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还使外出打工的村民放心家里的土地,在外打着工,家里还有钱收。随着规模化、正规化的公司+协会+农户的模式进入民权村后,群众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满村尽挂“黄金果”
每到柑橘成熟时,放眼望去,民权村的田间地头到处挂着金灿灿的鲜果,让人垂涎三尺;群众们的荷包一天天鼓起来,很多人买起了小汽车,液晶电视、电脑、空调等高档电器也进入了农家,邻里间相处和睦,儿女孝顺。王清林怀着对土地的憧憬,把心中描绘的蓝图正在民权村的大地上一步步实现,把昔日贫穷落后的民权村变成了如今富裕和谐的产业大村。
(郑溪璐 渝北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