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黔江区马岩山脚下的中塘乡迎新村,以前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全村3000多名村民中,困难群众就占了10%左右。如何“精准扶贫”?黔江区科协派驻迎新村的第一书记、工作队长梁超,狠是下了一番功夫。
初见梁超,他正在贫困户杨文书家拉家常。见到我们,杨文书十分热情地跟我们聊起了他正在建设的新房。原来,杨文书全家人口较多,一直居住在不足50平米的老房子里,加上要供孩子上学,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虽然被纳入了建卡贫困户,但要想住进新房,并不容易。在梁超的协调下,杨文书家的危旧住房被纳入D级危房重建。这段时间,他正加班加点,忙着给新房浇筑楼板。梁超驻村5个月来,用活用够危房改造和异地生态搬迁扶贫政策,并多次到区级相关部门和重庆银行筹集资金20多万元,帮助11户贫困户解决了住房难问题。
迎新村二组和八组常年缺水,一到夏天,村民们喝水可就犯了难,作为村里的第一书记,决不能眼看着村民没水喝。早在几个月前,梁超便把解决这里的饮水问题提上了重要日程。
如今,10多户困难群众搬进了新家,300多户农户喝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梁超更是鼓足了干劲,要带着困难群众发展产业。在争取区科协、区农委等部门的帮助下,迎新村除了蚕桑、脆红李、土鸡、肉牛产业外,今年又新增了辣椒、野鸡和枇杷等精准脱贫产业。通过“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发展壮大村级专业合作社。公司负责融资和提供物资保障,协会负责技术培训,村委会负责土地流转和打造基地,农户具体操作实施,产品实行合同订单收购。整个过程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各尽其责,各取所需。
梁超介绍,扶贫工作队充分利用科协资源,最先联系黔江区辣椒种植专业技术协会理事长刘祝升,对迎新村的土壤、气候和环境进行考察后,在当地种植发展辣椒100余亩,并与重庆某公司签订辣椒销售协议,今年继续发展辣椒400余亩。今年初,又引进黔江区野鸡养殖专业技术协会理事长向道全,黔江区白沙枇杷种植专业技术协会理事长周晴,将野鸡和枇杷引进到迎新村进行种植和养殖。目前,全村已养殖野鸡2000余只、枇杷种植面积120亩,帮助40多户贫困户发展产业或就近务工,人均纯收入增加2000元以上,产业扶贫效益明显。
如今的梁超队长在中塘乡迎新村可谓家喻户晓,知名度和受欢迎度颇高。他脚踏实地、尽心尽力为民办好事办实事的故事广为传颂。一位热心的村民为他作诗点赞:超哥故事很感人,帮乡扶贫暖人心;起早贪黑不言苦,贫民不富不收兵;事事如似此精神,何愁万物不新生!
(黔江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