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战略发展>

联合地方资源打造具有重庆特色的在地研学活动

发布时间:2025-04-23 | 作者:重庆科技馆  | 编辑:明毓琳

一、重庆科技馆在地研学活动概述

(一)重庆科技馆在地研学活动的发展背景

2020 年,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发布《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为推动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学习,促进博物馆与学校教学、综合实践有机结合提出明确意见。为此,重庆科技馆在常规科学课程的基础上,将科学教育与 STEM 教育相结合,聚焦于短期研学旅行方向,提出了“基于生活的项目式实践探究”研学思路,即“在地研学活动”。该活动基于青少年真实生活和发展需求而设立,强调立足真实问题,充分利用场馆及地域资源,将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探究、体验、制作等方式,拓展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科技馆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提出了新的思考方向和实施途径。

(二)重庆科技馆在地研学活动实施情况

重庆科技馆在地研学活动于2023年初启动实施。重庆科技馆开发了以宇航科技为主题的系列研学课程,围绕课题充分展开多面的探究层级,开发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全球航天工程的行业现状,培养动手能力和团队意识,感受航天精神。该系列课程投入运行至今,已累计接待了13690人次的团队,并获得一致好评。此后,我们又将一些基础科学方面的课程进行深度研发,以适应不同年龄段学校团体的需求。

(三)重庆科技馆在地研学活动存在的问题

1.研学活动内容不够丰富,难以支撑“研学旅行”的概念,目前仅仅作为一节科普课程在开展,对于学生来说体验感较为单一。

2.目前研学团队规模均在200-300人,活动若涉及实地考察走访,对参与人数又有较大限制。

3.活动涉及到较专业的科学内容,但科技馆研学导师的素质与业务能力有限,缺乏专业的研究和实验方法,在知识层面上,容易流于表面。

4.目前由于研学团队人数太多,活动只能在科普多功能厅进行,缺乏专业的实验场地,无法开展科学实验。

5.活动缺乏相关研究单位、专家学者的支持,无法验证和获得准确的研究数据和结论。

6.活动缺乏地方特色和人文科技内涵,“在地化”概念很难落地,可复制性较强,宣传点不够突出。

7.活动缺乏成型的展示平台和包装。

现如今许多场馆都有类似的研学项目,若想要在偌大的竞争市场上站稳脚跟,成功打造出品牌效应,还需要我们在项目整体设计、包装、输出等各个层面狠下功夫。

二、建立合作机制提升重庆科技馆在地研学活动质量

(一)提升科技馆研学导师团队专业素质及业务能力

科技馆的教学力量直接关系到科技馆研学课程的效果,研学导师的工作不仅是研学活动的具体实施者,还要承担科普研学项目的整体策划设计、授课、实施全过程的管理工作,因此提升研学导师团队的素质及业务能力是提高科技馆研学教育课程水平的关键之一。

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联合地方科普资源进行以下方面的工作:

1. 培训计划。联合地方科研机构、高校等资源,共同设计和实施科技馆研学导师的培训计划。这些培训计划可以包括教育理论、科学知识、教学方法、沟通技巧等方面的内容,帮助导师提升教育能力和专业素养。

2. 外出参观学习。与地方科研机构、科技企业等合作,组织导师外出交流和学习,参观其他地方的科技馆或相关机构,拓宽视野,提升科技素养和积累实践经验,更新教育观念和提高教育水平。

3. 新技术培训。组织导师参加新技术和新知识的培训,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了解最新的科技发展、应用场景和教学方法,提升他们在科技创新教育中的专业能力。

4. 学习资源分享。建立地方资源共享平台,让科技馆研学导师可以分享和共享教学资源、科学实验方案等。这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丰富教学内容。

通过以上措施,联合地方资源可以为科技馆研学导师提供丰富的培训、交流、合作和学习机会,促进地方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搭建了导师之间互动和学习的平台,提高科技馆导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进而提升科技馆研学活动的教育质量和影响力。

(二)整合地方资源为研学活动提供支持

科技馆的在地研学课程体系,不能仅包含对科技馆馆内资源的充分利用,还应以此为基础,对馆外相关资源进行整合和拓展。具体可以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资源整合。地方科普资源包括但不限于科学研究院、博物馆、实验室、中小学及高校科教组织、本土科创企业等,可以整合其中的科技展示、科学实验、科技创新讲座、科普展览等资源,为研学活动提供支持。

2. 导师指导。科创企业可以派遣技术人员和科学家充当导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和创新设计。地方科普机构可以提供场地和设备,为学生提供观摩考察的机会。

3. 科技讲座。可以联合地方科普机构和科创企业举办科技讲座,邀请科学家和行业专家分享最新的科技进展和应用。学生可以通过这些讲座了解科技发展的前沿动态。

4. 科普展览。科创企业可以将自己的科技产品和研究成果展示在科普馆中,向学生展示科技的魅力和应用。

(三)借助本土专家及科技人文特色单位,打造有重庆特色的在地研学课程

科技馆与重庆本土专家、科创企业及科技人文特色单位的合作,不仅可以让科技馆获得更多更新颖的科学知识和科技资源,还能在研学课程中注入更多地方特色。

1. 学校合作。与本地高中、初中、小学等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普研学活动。可以提供教育资源和专业支持,为学生提供研学实践机会,帮助学校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2. 社会资源合作。与地方社会组织、非营利机构等合作,共同推动科技研学活动的发展。可以通过合作项目、资源共享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和实践机会,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

3.专家合作。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参与研学课程的策划和实施。外部专家具有更深入的学术背景和专业知识,他们可以为科技馆带来前沿科学知识和研究成果。

4.本土科技人文特色单位合作。发掘本地区的科学传统和文化资源。科技馆可以与重庆的博物馆、艺术院校、特色自然景点等合作,将科学知识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具有重庆特色的在地研学课程,提高研学课程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四)深入发掘研学课程与地方资源合作点,建立合作机制

要深入发掘科技馆在地研学活动与地方资源的合作,建立合作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筹建合作平台:成立科技馆在地研学合作平台或联合机构,负责协调、组织和推进合作项目。

2. 制定合作协议:与合作伙伴机构制定合作协议,明确各方的责任、权益和合作方式。

3. 资源整合和共享:整合各方的教育资源、科研设备、场地资源、专业人员等,建立共享机制,为研学活动提供资源支持。可以通过共享平台、资源库等方式,方便合作伙伴的资源查询和调配。

4. 建立导师培训和交流机制:为科技馆导师提供培训和交流平台,与合作伙伴机构合作开展导师培训课程、研讨会等活动,提高导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促进研学活动的质量提升。

5. 提供支持和奖励机制:建立奖励机制,对于在科技馆在地研学活动合作中取得显著成果和贡献的合作伙伴进行表彰和奖励,以激励更多的合作参与和创新实践。

三、结语

重庆科技馆与地方合作开展在地研学项目,是一条切实可行,值得尝试的途径。通过合作机制,可为科技馆导师的培养和专业成长提供良好平台和支持,进一步提升导师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借助本土专家、科创企业及科技人文特色单位力量共同优化提升科技馆教育品牌建设有重庆特色的科普教育,深入发掘科技馆与外部联动合作点等措施,可以实现科技馆在地研学活动与地方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化利用,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提升研学活动的质量和影响力,促进科学教育的发展和创新。

(重庆科技馆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