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服务>

程天民:矢志报国 一生献身科教事业

发布时间:2025-03-18 | 作者:网络综合  | 编辑:明毓琳
3

苦难中的青少年 战乱中的求学路

“落后就要挨打”,战争的残酷激发了人们对民族强大与世界和平的渴望。对于程天民而言,求学时期,炮火的硝烟,战争的残酷深深烙印在他心中,也在他心底埋下了报国的种子,影响着他一生的轨迹。

1937年,日军侵华,“八一三事变” 后上海失守,宜兴沦陷,地处太湖要冲的周铁镇也被日军占领,程天民的家乡瞬间陷入日军的铁蹄之下。日寇烧杀抢掠,百姓苦不堪言,民不聊生。彼时,程天民正在读小学四年级,山河破碎的悲痛,让他陷入了极度的苦难之中。

在沦陷区勉强读完初中后,程天民考取了因苏州沦陷而迁至宜兴的江苏省立苏州中学。程天民院士在自述中回忆道:“那时苏州中学因苏州沦陷而迁至宜兴偏僻农村办学,条件极为艰苦,没有任何教材,全靠老师口头讲授、黑板书写,学生记笔记。睡的是拥挤的通铺,吃的是盐水煮白菜、萝卜。每逢日军下乡扫荡,学校就要逃亡,为此三迁校址。”

1945年7月,程天民高中毕业时,抗战尚未胜利。为了继续学业,他只能与同学结伴,徒步穿越敌伪封锁线,从宜兴前往安徽屯溪(现黄山市)报考大学。即便求学环境如此艰难,程天民还是同时被国立中正医学院、英士大学、江苏学院三所大学录取。最终,亲身经历战争残酷的程天民选择了国立中正医学院,踏上了学医之路,希望能为满目疮痍的中国救死扶伤。

大学期间正值解放战争时期,全国反内战、争民主的爱国学生运动风起云涌。满怀爱国主义情怀和强烈民族意识的程天民,也积极投身于爱国学生运动。内战末期,国民党军节节败退,为保护学校财产,中正医学院学生自治会成立了 “非常时期理事代表联合会”,22岁的程天民被大家一致推选为学生自治会主席。他与老师一起组织领导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护校运动,使得学校完整无缺地迎接了解放。

从此,程天民的人生迈入了全新阶段。少年时在沦陷区的苦难经历,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立下了 “决不能当亡国奴” 的誓言。随后艰辛的学习和生活,锤炼了他爱国、坚强、勤奋的意志。

投身病理专业 打好医学基础

1949年5月20日南昌解放后,中正医学院改名为南昌医学院,不久与第四野战军医科学校合并成为军校 “华中医学院”(后改名为第六军医大学),程天民由此参军入伍,成为一名军校学员。

在六年制大学本科的第五年结业后,程天民被分配到病理学科担任 “实习助教”,开启了他的教师生涯与病理学专业道路。病理学是医学中至关重要的基础学科,它阐明发病原因和机制、病理变化和发展规律,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程天民热爱这个专业,并立志有所作为,在该专业从助教一步步深耕成为教授。

20世纪50年代,面对美国的核讹诈、核威胁,我国不畏强权、审时度势。为了加强国防力量,打破有核大国的核垄断,毅然做出发展我国核武器事业的战略决策。在决定研制核武器的同时,我国也部署了放射医学放射生物学的研究,并决定于1958年召开全国第一次放射医学会议。

学校为迎接这次会议,临时抽调程天民等几位同志开展放射病研究。他们用 X 线机照射动物造成急性放射病,研究放射病并发感染和出血等方面的病理变化。在观察到极其严重、特殊的病变,并深入研究后,他们撰写了题为《犬急性放射病并发感染和出血的病理形态学观察》的学术论文,这成为我国第一篇 “放射病理” 学术论文。他们以此参加了全国第一次放射医学放射生物学学术会议,报告时受到广泛关注与好评。

60年代初,国际军事形势紧张,为应对帝国主义可能对我国实施的突然袭击,军队加强了防核武器损伤、防化学武器损伤和防生物武器损伤的 “三防医学” 研究。此时,程天民又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第一次放射生物学放射医学学术会议,在会上报告了放射复合伤的研究论文。

复合伤是同时或相继受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质致伤因素作用而发生的严重损伤。核爆炸产生的四种杀伤因素中,复合伤占全部损伤的50%-80%。即使在常规武器战争中,使用具有爆炸、爆震和燃烧多种杀伤性能的高新常规武器,或相继受到不同武器打击时,复合伤也较为常见。各类单一伤(如放射病、烧伤、冲击伤、火器伤等)本身就很复杂,复合后的研究难度不言而喻。因此,研究放射复合伤对军事医学事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这两次研究工作和参会,虽都是临时性任务,事后又回到原科室工作,但程天民却由此与放射医学、防原医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影响并决定了他后半辈子的专业发展道路。

奋战戈壁铸核盾 强我中华报国心

程天民曾说:“我没有留过学,我是在西部地区土生土长的。对于我而言,这辈子历练我、陪伴我成长最久的两个地方,一个是大西南的重庆高滩岩 —— 陆军军医大学 (第三军医大学),另一个是大西北的新疆戈壁滩。”

1964年10月14日,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全国振奋,世界震惊,我国的防原医学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曾因缘参与防原医学初步研究的程天民激动不已,心想若能亲自参加核试验该多好。于是,程天民上书总装后勤部,主动请缨到祖国的大西北参加核试验。

我国利用大气层核试验的有限时机,进行了国际上最大规模的动物效应医学研究。参试人员十分爱护这些动物,将伤狗视作 “伤员”,精心救治,从中研究解决对人的救治防护问题。

每次核武器空爆试验后,程天民都会在核爆蘑菇状烟云尚未完全消散时,率先驱车进入爆区,直至爆心,查看现场效应、动物伤亡情况,找出现场死亡区和整个杀伤区边界,速报指挥部,为尽快判定爆炸结果是否达到设计研制要求,提供动物效应方面的重要依据。现场的惨烈景象让程天民深受震撼,也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念:一定要花大力气研究核武器。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在地爆和低空爆后,效应动物会产生严重的放射性沾染,洗消难以洗净,在对这些成为 “放射源” 的动物进行病理解剖时,受到射线照射是不能避免的。程天民也只是轻描淡写地说道,“为了不延误效应动物的观察、救治时机,‘吃’点射线剂量在所难免,我们甘愿领受。”

程天民在参加几次核试验后,便被任命担任总后勤部效应大队(主持全军全国卫生系统动物效应医学研究和后勤物资效应研究)的 “指挥组” 组长,肩负着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1965年至1980年的15年里,程天民十分珍惜每次现场参试的机会,先后14次参加大气层核试验,为建立和发展我国的防原医学,做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复合伤方面的研究成就,受到了国内外一些著名科学家的高度肯定。

在多次核试验的基础上,总后勤部选定由程天民主持,与叶常青、王正国、赵青玉共同努力对我国核试验真实资料进行了再研究,并将动物效应推论及人,编著了首部《核武器损伤及其防护》专著,由总后勤部卫生部印发全军。经几年研究积累又由程天民主编,罗成基、闫永堂副主编,编著了我国首部平战结合、军民兼容、全面系统的《防原医学》。

“两个取胜”办学路 质量特色创新篇

除了在科学研究上取得卓越成绩,程天民还是一名优秀的教育家。

谈及人才的培养,“一所大学,既要有大楼,更要有大师。” 程天民认为,成大师比盖大楼更重要更困难,花的时间更长,“盖大楼可能是几年的事,而大师的成长需要毕生的修为以及几代人的人才经验积累。” 然而,程天民自己的 “大师” 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1986年,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的邓小平任命程天民为第三军医大学第五任校长,总后勤部党委同时决定其为校党委书记。在程天民接任后面临中央决定裁军百万导致招生数、医院病床数、办学经费减少,以及学校地处西部地区,办学条件比其他军医大学相对困难等问题。

在这样的形势下,三军医大该怎么办?作为一校之长,程天民反复思考、多方调研,认为军医大学不可能也不应该走扩大规模的路子,而应着力在内涵发展上下功夫。于是,程天民在全校干部大会上正式提出了 “以质量取胜、以特色取胜” 的办学战略思想。

“以质量取胜” 就是要提升教学、医疗质量和科研水平,培养高质量人才,出高质量成果;“以特色取胜” 就是不搞平铺直叙,而是根据国家与军队的需要和学校的实际有舍有取,确定全校以军事医学为重点和特色。这一办学思想符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确立的精神,符合高校办学的要求,也符合第三军医大学的实际,受到军委总部、教育界、科技界的肯定和赞誉,以及全校同志的支持。

“两个取胜” 办学思想提出后,经多年努力,第三军医大学的野战外科学、烧伤外科学和防原医学三个军事医学学科,都被评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都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都产生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 “三医大的三三效应”。

在一个学科领域中取得这样的重大成就,在全国高校中都属罕见。

精心育才荐才 事业后继有人

1988年,年过花甲的程天民主动请辞校长职务,推荐更年轻的同志接任。退出行政岗位,他并不是为了退休,而是为了学校更好发展以及使自己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科研与教学。

程天民常笑谈:“‘老’表明过去工作时间的‘长’,今后工作时间的‘短’,更要抓紧时间,多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由此,程天民老而有为,所获得的重大奖励和编写的重要专著,很多是在他62~90岁期间取得和完成的。如:76岁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79岁时获重庆市首届科技突出贡献奖,82岁时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在程天民91岁时,中央军委习近平主席签署命令 “批准原第三军医大学校长程天民离职休养,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功勋荣誉章”。

除此之外,程天民认为,作为一名老科教工作者,既要致力于创造科教成果,更重要的是培养人才。为此,他不仅花大量精力参加学术会议论述学科发展、创导科学精神,同时每年要做十余次学术报告和讲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科学观,走上全面发展之道。谈到如何培育人才时,他提到对自己的 “约法四章”:“不当盖子,当好梯子,修桥铺路,敲锣打鼓。”

具体而言,“不当盖子” 就是不压制年轻人的成长;“当好梯子” 就是要使年轻人更快更好地成长;“修桥铺路” 就是要为年轻人的发展提供良好条件;“敲锣打鼓” 就是要让年轻人上台当主角,老年人在旁为他们鼓劲加油。在程天民和研究所其他老教授等的培育扶持下,形成了优秀人才辈出的可喜局面。

程天民招收的硕士研究生和第一个博士研究生粟永萍,在自己刻苦钻研和程天民的精心培育下,在科研上取得突破,成为当时全校最年轻的一级教授,接任全军复合伤研究所所长。粟永萍的博士研究生王军平,又成为国家杰青,全国建设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的领军人。

程天民说:“事业发展重在青年。” 在一批又一批的教学传承中,多人成为新一代的学科带头人、国家973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科技奖获得者。他努力奋斗一生而建立发展起来的防原医学已经后继有人,他的身后不是荒漠,而是一片森林。

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防原医学与病理学家的程天民院士,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大学生和早期的病理学教师,更是中国防原医学的主要开拓者和实践者之一,从满头青丝到两鬓染霜,长期承担多重任务,挑灯夜战是家常便饭,至今仍旧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殚精竭虑。

“我已进入古稀之年。忆往昔,能为我国军事医学、特别是防原医学做一些基础性工作,感到欣慰;想今后,看到一批批年轻的接班人在成长而更受鼓舞,坚信我国的军事医学事业,定将随着祖国的繁荣、强大和科技的进步、发展,阔步前进 !”

来源:网络综合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