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俭,重庆师范大学教授、科技部中国专家数据库成员、重庆市社会科学专家库成员,曾任重庆市残疾人康复协会副会长,于2018年退休。郑俭以“能做事很愉快”为口头禅,致力于追逐探索残疾人康复事业的学术和技术发展最前沿,身体力行坚持摸索孤独症儿童干预治疗新路径,通过讲座、培训等方式壮大残疾人康复事业工作人员队伍,用实际行动助力《“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目标的实现。
孜孜不倦 奔走在学术和技术的最前沿
作为高校教师,郑俭教授深耕残疾人康复专业教育及人才培养体系研究30余年,退休后仍坚持科研,完成中国残联科研项目一项,发表论文及政策建议书6篇,出版学术专著和译著2部,新作《强化与替代沟通装置(AAC)的选择与利用》即将面世。同时,她还担任了多家康复辅助技术企业的顾问,为技术研发提供专业指导。
蜡烛微光 点亮孤独症孩童心中的光亮
郑俭教授坚持学以致用,投身孤独症儿童干预治疗。因为目前全球无正式批准的对症药物,所以国内康复机构多采用行为与社会层面干预,其中郑俭教授自创的新方法对学前儿童疗效显著。退休后,她已为300余名儿童进行干预,仅2024年接受干预的儿童就达120人次,且效果良好。这些儿童来自全国各地,郑俭教授也因此奔波各地,2024年便在海口、深圳等多地的家庭或机构开展了10余次干预治疗。对于70多岁的她来说,这既是辛苦的智力付出,也是艰辛的体力挑战,而她却始终以志愿者的身份默默坚守着。
心怀大爱 播撒新理念和新技术的种子
为扩大助残力量,郑俭教授积极举办康复知识与技术培训,2019年以来,在北京、重庆等地开展多场讲座,累计培训机构人员、特教教师及志愿者达360人次。她强调,仅靠少数专家难以惠及我国8500万残疾人,需要以科学方法培养更多专业人才,共同实现“科技助残,共享美好生活”的愿景。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面对赞誉,郑俭教授始终谦逊,她说,关心残疾人是社会文明的标志,能工作让自己感到充实,也是对自我的提升。她以行动诠释奉献精神,让晚年生活因助人而简单愉悦。
重庆高教老协 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