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石柱县三星乡的稻田里,时常能看到一位身着朴素、躬身耕耘的身影伫立田间,与农户们细说种植门道,他就是来自重庆高教老协西南大学分会的水稻专家隗溟。隗溟深耕作物栽培学四十余载,以科技为犁铧,凭借“三张田字格”拓出一条助力乡村振兴的“稻路人生”。
第一张“田”:技术示范田
隗溟的“稻路”始于对绿色农业的执着。2016年,他带队深入三星乡,开展水稻产地环境调查,检测土壤、水质及稻谷农残,并形成首份环境报告。2017年以来,团队开展“优质水稻(香米)栽培技术研究”和“有机水稻种植模式研究”,进行稻鸭共作技术等的推广和示范,隗溟制定“技术八条”,从鸭苗成活率到病虫害防治,全程指导农户。2018年起,该技术从100亩试点扩展至全乡千亩,实现“一季双收”:稻谷亩产增值400元,鸭增值600元,亩综合收益超千元。他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技术,通过改良喷雾器、添加助剂等,农药用量减少三分之一,防治病虫效果不减;针对三星乡稻田肥力状况,开展田间试验,提出了稳氮减磷增钾技术方案。华兴组海拔1000米,生产队长郎凯感慨:“示范田平均亩产1100斤,是咱村历史上的头一遭!”
第二张“田”: 攻坚克难田
面对武陵山区稻田镉污染顽疾,隗溟采集环境样本,分析成因,不断进行降镉研究。历时三年的试验后,他在2021年提出三星乡水稻生产降镉“一保证、三提倡”技术措施,目前已明确该技术在不同水分年份的应用效果。
第三张“田”:产业振兴田
在隗溟的推动下,“三星香米”从默默无闻到声名鹊起,利用中核集团扶贫资金500万元以及西部开发资金250万元,建成恒温无尘加工车间、冷库和烘干塔等,引进日本收割机,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品牌先后斩获“重庆十大好吃大米”“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基地”等荣誉,2020年销售收入突破618万元,利润超120万元。更令人振奋的是,2021年起,六个村集体连续两年平均各获10万元分红,为共同富裕树立标杆。2022年5月,隗溟写出了书面报告《三星香米食用品质和外观品质年度间不稳定现象的原因分析》,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进一步的支撑。
初心不改,步履不停
已年过六旬的隗溟仍奔波于一线。2019年,他为争取投资驻乡87天;疫情期间乘高铁“逆行”指导;国庆冒雨抢收试验稻谷……尽管面临劳动力短缺、机械化难度大等挑战,他依旧坚信:“科技是农业的未来。”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隗溟的“稻路人生”不仅是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更是一粒种子,在巴渝大地上生根发芽,孕育希望。
重庆高教老协 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