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9日,作为重庆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全市十大社会文化事业基础设施重点工程之一的重庆科技馆,在江北嘴两江交汇处精彩亮相。十五年来,在市科协的有力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重庆科技馆从一颗稚嫩的种子成长为枝繁叶茂的科普之树,见证了重庆人民对科学的热爱与探索。
如今,重庆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了13.62%,位居西部地区前列。作为全市的重要科普阵地,重庆科技馆在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开馆至今已累计接待观众2700万余人次,开展主题科普活动1万余场次,常设展厅改造提档升级、展览内容日益丰富、优质科普资源普惠共享、科普品牌活动深入人心、流动科普设施助力乡村振兴、科普传播引领向上向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科普服务效能显著提升,重庆科技馆的创新融合绿色发展之路,让人民群众科普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向新而行,主动厚植科技创新沃土
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重庆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离不开科学普及的夯基垒石。重庆科技馆着力强化高质量科普服务供给,为创新注入了新活力,为发展增添了新动能。
馆校融合。2015年起,重庆科技馆在全国科技馆行业率先开展馆校结合综合实践活动,惠及全市40万余名中小学生,让科技馆真正成为中小学生的校外第二课堂。2021年起,在市科协和市教委支持下,重庆科技馆围绕“双进”服务“双减”,以打造“馆本课程”“雏鹰计划”“科技馆里的思政课”等科普教育产品再度发力,与20余所中小学签订馆校合作共建协议,推动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市老年科技大学、市科协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也在重庆科技馆相继揭牌成立,为提升“一老一小”重点人群科学素养搭建起重要平台。
价值引领。新时代科普工作既要推动公众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更要引导公众尊崇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近年来,重庆科技馆把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摆在突出位置,建设重庆市弘扬科学家精神宣讲分团进学校进社区,邀请科学家走进科技馆开展公益科普讲座与公众面对面交流,研发弘扬科学家精神原创科普剧和编著科普图书,打造了常态化的科学家精神宣传平台。同时,依托培养小小科技辅导员和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队伍,让更多青少年成为弘扬科学家精神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数字建设。如何让建成十余年的“老场馆”焕发新活力,重庆科技馆以“数字化变革”交出了自己的答卷:从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数字科技馆”向强调数字化、智能化、人性化的“智慧科技馆”转型发展。比如,采用数字集成技术实现场馆供冷供热实时调控,为观众提供更安全舒适环境;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对150余件展品及布展进行数字化改造;上线智能化游客管理系统,实现统一窗口“一件事一次办”,等等。此外,成功改造巨幕影院数字化、科普展览实现720度全景制作、原创数字科普资源不断丰富、微信公众号“粉丝”突破百万,“银龄跨越数字鸿沟”科普专项行动让老年人乐享数字生活。重庆科技馆不仅成为“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数字科普工作也成为有辨识度的典型案例。
合以致远,主动健全科普服务体系
合者行,行必远。重庆科技馆在汇聚发展合力中逐渐形成大科普格局,区域科普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科普基础设施布局逐步完善,更好满足了公众对科学知识多元化、专业化的需求。
合作更深。2022年,全国科技馆联合行动主承办权首次“花落”重庆,“百馆联动”辐射全国受众200万人次;2023年,重庆科技馆再次联合全国101座科技馆、334所中小学校、92家科技企业及科研院所开展科普报告、主题交流、展演汇演等活动。“联动全国”不仅让各地优秀科普资源送到公众的“家门口”,也在交流合作中促进了科普创新的火花竞相迸发。
引擎更强。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背景下,川渝科普联动愈加紧密。重庆科技馆联手四川科技馆培育了“科普列车川渝行”科普品牌,汇聚川渝地区50家科普基地资源,“列车”运行4年受众累计达411万人次,浏览量超3500万人次,多次被评为全国科普日优秀活动。重庆科技馆还与广安、自贡等四川地区科技馆加强合作,与绵阳外国语学校等15家单位签订战略协议,积极推动川渝科学教育融合创新联盟成立,川渝科普合作真正形成了“一盘棋”。
体系更实。重庆科技馆在全市现代化科技馆体系建设中积极发挥牵头作用,依托流动科普设施,推动科普均衡化发展。流动科技馆受众近250万人次;科普大篷车覆盖全市38个区县,进乡镇、进社区行程超8万公里,参观人数超过126万人次。与江北、万盛等区县科协密切合作,常态化开展活动策划、展品维修、场馆运营等各方面工作交流。通过举办全市科技馆辅导员大赛等,形成“大练兵、强基础”格局,协同大足、奉节、巫溪等区县科技馆丰富全市“科技馆之夜”“科普嘉年华”等重点示范项目,极大增强了科普影响力和辐射力。
除此之外,重庆科技馆还不断深化“馆+合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学传播交流活动,与德国巴斯夫公司等组织合作开展“巴斯夫®小小化学家”科普活动,与新加坡科学中心、意大利驻重庆总领事馆等深度合作,架设起互学互鉴的国际科技交流“友谊桥”。
逐绿前行,主动推进场馆绿色转型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近年来,重庆科技馆系统谋划做好绿色低碳这篇大文章,成功申报实施“绿色低碳示范科技场馆建设”“基于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理念的科技馆科普研究与应用”2个项目,有力推动向绿色低碳示范科技馆转型。
依托地处两江交汇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重庆科技馆于2023年完成“江水源”空调系统改造,利用太阳能资源实现场馆集中供冷和供热,节约用电116万余度,减少碳排放约609吨。2023年底,“光伏发电”系统在场馆落地,并配套建设室外“光伏发电科普展示平台”科普展品1项。常设展厅升级改造更加注重“双碳”科普教育:自主研发的“能源与环境”主题展区建成开放,“碳足迹”“碳捕集与封存”“波浪能”等15件科普展品亮相。邀请专家开展绿色科普讲座14场次,以“绿色低碳”为主线研发科学课程、主题科普剧等20项,编纂出版《科技馆里的生态课》科普图书,引导公众了解生态环保知识、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2024年,重庆科技馆入选“重庆市首批绿色低碳建筑示范项目”,成功创建为“国家级绿色低碳公共机构(2024-2026)”,相关工作成效及成果先后获评全国现代科技馆体系党建工作案例一等奖、重庆市公共机构能源资源节约示范案例。
过去十五年,从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到面向全社会免费开放,从注重展教服务到着力建设现代科技馆体系,重庆科技馆走过了十年“强基础”到十五年“求跨越”的发展历程,实现了从“建起来”到“优起来”。在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重庆科技馆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的重要论述,努力在全市科学普及事业中“打头阵、作先锋”,做科学文化的传播者、科教兴市的践行者、实干创新的引领者,助力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西部科普中心建设,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重庆科技馆 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