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近日,重庆与中国科协联合印发了《重庆市打造西部科普中心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力争到2027年,西部科普中心基本建成,全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7%,保持在西部地区前列。
从天文地理到生物化学,从古代文明到现代工程,从人类身体到动植物世界……当下,我们的生活总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加强科学的普及与推广,就是在为未来铺设更广阔的道路。
那么,重庆应如何借助西部科普中心的打造,形成全民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促进创新要素的涌动,助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重庆打造西部科普中心 到底有何意义
回答科学之问,可为科技创新凝聚广泛共识。“科普是科学的广告”,是对科技知识的推广与普及,是回答“研究它有什么用”的科学之问,并为科技发展带来更广泛的理解与支持。
1970年,有人致信NASA(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史都林格博士,问道:“地球上还有这么多小孩子吃不上饭,为什么要为火星花费数十亿美元?”
史都林格在回信中说:“通往火星的航行并不能直接提供食物解决饥荒问题。然而,它所带来的大量新技术和新方法可以用在火星项目之外,这将产生数倍于原始花费的收益……”
“去太空”与“吃饱饭”,看似毫不相干,实则密切相关。比如,自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航天育种搭载实验3000余项,年增产粮食约26亿公斤,让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当下,重庆立足长远,布局了卫星互联网、元宇宙、未来能源等产业。它们离普通人并不遥远,这些未来产业里所蕴藏的科技之光,终将让你我的生活更加明亮。
呵护好奇心与想象力,为国家培养下一代栋梁之材。一部科学发展史,就是人类在好奇心和想象力驱使下不断向前探索的历史。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深有感触地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青少年承载着民族未来的希望,他们天生具备求知欲、探索欲。然而,这些宝贵的特质常常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科普的魅力在于它能够揭示世界的奥秘,呵护大家的好奇心与想象力。加强对青少年的科普教育,不仅能够开阔他们的科技视野,增加知识储备,提高科学素养,更能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为国家培养出下一代的栋梁之材。
惠民有感,科普可直接让每一个个体受益。在当前这个信息大爆炸和信息茧房的时代,人们往往因为科学素养不足,在生活遇到诸多烦恼,甚至影响着生命健康与财产安全。从“包治百病的神药”到“囤积碘盐防辐射”,从“天价量子内衣”到“虚拟货币诈骗”,近年来诸多登上热搜的新闻,无一不反映了一些人科学素养的欠缺。
而科普教育可以提高大众明辨是非、去伪存真的能力,让人们明白有关联的事情并不一定存在因果关系;贴上“高大上”科技标签的商品,也并不意味着一定有科技价值。
更进一步说,科普能够培养大家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更准确地评估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作出更理智、更安全的选择,提高生活质量。
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应该重点科普什么
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上好全民科技通识教育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这提示我们,科普的重点任务之一,便是服务科技的创新发展。
落脚到重庆,《方案》提出,要更好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推动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提供有力支撑。这也表明,科普工作应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去年,重庆提出加快构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和“416”科技创新布局,涵盖了大量的科技前沿技术与知识,需要获得更广泛的支持与理解。因此,要做好科普工作,上好科技通识教育课,凝聚起更多高质量发展的共识。
除了“知识补课”,还要“授人以渔”。随着移动互联和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的发展,科技知识本身变得不再稀缺,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对它进行了解。这也决定了新时代的科普必然不能停留在简单传递知识的层面,而是要从普及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方面去“授人以渔”。
科普并不是要让每个人都成为科学家,而是要让人们学会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在现代化新重庆建设中至关重要。比如,通过培养领导干部、企业家的科学思辨能力,可以帮助他们建立条理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提升他们认识复杂形势、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在关键时刻,他们才能更好地作出决策。
如何提升城市科学氛围 助力现代化新重庆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未来重庆如何借助打造西部科普中心的机遇,提升城市科学氛围,助力现代化新重庆建设?
让科技工作者起好带头作用。科学家处在科学研究的最前沿,被称为科普的“第一发球员”。与从事科普的机构和媒体相比,他们可以最大限度避免科学知识在传播过程中出现差错,确保科学性。
因此,科学家应当好科学的传播者。要出台相关激励政策,鼓励科研人员拿出更多的资源和时间来支持科普工作,让科普成为“分内事”。当然,科学家的本职工作是科研,鼓励科学家科普不是让每个人都去科普,而是要为愿意科普的人提供支持与平台。
搭建科普平台,让科技之光触手可及。科学知识的普及与推广,离不开科技展览馆、科普活动、科技实验室、科技传播渠道等平台的搭建。
一方面,可借助打造科普中心,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比如,可大力争取中国科技馆与重庆各高校联手,共同打造更多的科普创新实验室。另一方面,重庆可利用金凤实验室等现有科研资源,扩大开放时间和范围,让更多普通市民有机会感受科技的美好。
此外,当下科普的形式日益多样,如发微博、写微信公众号文章、做直播、搞科技数字产品等都是科普的新业态。未来,科普工作也应与时俱进,用大众喜闻乐见的通俗形式开展。
打造西部科普中心,并非只是科技人员和相关科研机构的事情,这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形成城市大科普格局。比如,相关部门要制定科普政策,鼓励科普项目和工作的开展;推动川渝科普资源和力量优势互补;鼓励科研机构和重庆龙头企业将科技研究成果,转化为科普知识;支持民间组织、志愿者参与科普活动;利用智博会等平台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只有全社会共同参与,知识的力量才能触及每一个人。
科学是探索未知世界的火炬,科普则是传递火炬的使者。在建设现代化新重庆的路上,做好科普工作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只有形成全民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城市氛围,蕴藏于亿万大众的创新智慧才能充分释放,创新力量才能充分涌流。
来源:《重庆日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