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梁平区碧山镇龙桥村党支部书记 蒋丽英
“农业天地广阔,努力大有作为”。在梁平区碧山镇龙桥村,有这样一个人,始终坚守初心,把科技助农的使命担当践行在田间地头,她就是碧山镇龙桥村党支部书记,市科协六大代表、委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重庆市三八红旗手标兵”“梁平区优秀人才”蒋丽英。
毅然返乡创业 萌发科技助农初心
2010年,蒋丽英毅然关掉在重庆经营的4家美容美发店,回到家乡梁平区碧山镇龙桥村,发展起黑花生、黑玉米、黑土豆等农作物种植,在村民都不看好她的时候,蒋丽英通过自学播种、管护、采收等专业技术并邀请专家进行指导,不到一年就成了种植能手。
为了进一步带动村民致富,蒋丽英牵头组建了梁平县新农人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后更名为重庆田中秧农业科技股份合作社),并动员村民一起种植黑花生。不仅将种子免费送给村民,她还免费进行技术指导、承诺收购等。蒋丽英逐渐得到了乡亲们的信任,又辐射带动4个乡镇10个村大面积发展黑花生种植。
伴随着黑花生产业的做大做强,遇到栽种、收获等农忙季节,一些种植黑花生的大户却面临请不到人帮忙的窘境。蒋丽英又到南充农科院学习花生机械化播种技术,并购买全套花生机械化生产设备,在重庆首家实现花生全程机械化生产。这些年来,在蒋丽英的带动下,梁平区3000余户老百姓靠着种植黑花生,亩增收1000元以上。黑花生逐渐走向全国市场,蒋丽英实现了从“门外汉”到“新农人”的华丽转身。
打造模范样板 激发村民内生动力
2016年,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蒋丽英发现不少农村中青年人外出打工,留守本地的劳动力不足成为了农业发展的重大瓶颈。怎样用最少的劳动力实现水稻种植大面积化成为了蒋丽英需要攻克的又一难题。
“如果将留守村民的农事托管给合作社,合作社提供耕田、整地、育秧、栽插、病虫害防治、收割等全程服务,农户只需要交纳一定的服务费是不是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有了想法就立即干。从2016年开始,回龙镇清平村60余户村民的400余亩水稻成为了该模式的试验田。蒋丽英介绍,利用这种模式,每户农民每亩种地成本不仅比原先节约资金200余元,每亩增产200余公斤,按照当时的市场价,每亩能增收500元,累计每亩地节本增收700余元。为了解决人手少工作量大的问题,蒋丽英不断学习先进技术,2018年,她将最新的无人机飞播技术应用到水稻种植中。
通过对比实验成功总结了无人机在水稻上播种、施肥、植保等实用技术,并通过做给村民看、带着村民干等一系列举措,在全村进行服务推广,带领着乡亲们增收致富,让村民见证并相信农业科技的力量。她探索开创的“梁平社会化服务模式”,创新形成全程“保姆式”托管服务方式,服务面积从700余亩到100000余亩,服务人群从几十户到几万农户,每年增产粮食600万斤,总结提炼的《全程保姆式托管让农民当“甩手掌柜”》经验入选《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20个之一,并向全国推广,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种植到机械化农业种植再到智慧农业的成功转变。
实施产教融合 壮大科技人才队伍
现成的生产模式有了,高标准农田有了,机械化设备有了,但由谁来操作呢?
为打通产教融合的“最后一公里”,蒋丽英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号召,联合梁平职教中心成立了田中秧智慧农业产业学院。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用师傅带徒弟、产教相融合的方式,培养了懂技术、善经营、爱农业的高素质高技能农业实用人才130余人,为四川、陕西、山东、新疆等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0余万亩土地提供播种、植保、增肥、采收等服务。蒋丽英还带领团队开展了一系列专业生产型、社会服务型技能培训,通过手把手教学,200余名30-60岁的农民学会了开拖拉机和无人机,农业生产有了“好帮手”,“农机+农技”这道靓丽的风景线为农业现代化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作为一名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蒋丽英用她朴实的情怀,为广大农户送去了各类技术培训、咨询指导、科学素质提升等服务,在推动全民科学素质提升、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等方面展现了新时代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
曾洪 梁平区科协供稿
附件: